文化柱,又名華表。古代常常被立在宮殿、宗廟、亭郵、津渡等建筑前面,也被立在通衢大道上和陵墓前面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。相傳最早的華表是唐堯設立的“誹謗之木”(《大戴禮記》),它是用來表示王者虛心納諫,并且供人們指陳政治過失,提取不同意見的木柱子。華表還有另一個用途,即設在通衢大道邊作為路標,指引道路。
華表柱,是我國獨有的傳統(tǒng)建筑物,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。
華表柱一般使用石材進行雕刻加工,大多使用漢白玉為原材料,代表性的華表柱如我國天安門廣場的華表。華表柱的造型基本上和龍柱差不多,但一般來說,龍柱的柱體是圓形的,而華表則是八菱形,柱體周邊雕刻著多條游龍,柱子底部使用須彌座撐托,頂部有一張云板貫穿左右。最上方有一頭蹲獸。名字叫做“吼”。關于這個石吼,還是有一定的含義的,在天安門一共有兩對華表,分別矗立在天安門的前后,后面的這一對華表,石吼面向北方紫禁城的位置,希望帝王能夠出宮視察民情,體恤民間的疾苦。而前方的的那對華表上的石吼則面向南方,盼望著帝王能夠早日歸朝處理國家要事,不要久出不歸。因此前后的兩對華表分別也被稱作“望君出”和“望君歸”。這也是古代建造華表的含義。